
荒废的土地摇身变为高端酒店 声优配音
闲置的国营厂房崛起电商直播基地
就连河道旁的“赤膊房”
也披上了绚丽的民族风情“画布”
……
今年来
前往瑶安瑶族乡“洛神谷”打卡的游客
见证了一场土地“魔术”
作为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镇
在连州市委、市政府支持下
在市自然资源局引导下
瑶安乡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笔
在2235.8亩低效闲置土地上精耕细作
不仅“整”出了国家3A级景区
“省森林城镇”的“高颜值”
更“治”出了村集体年增收超60万元
农民户均增收700余元的“厚家底”
资源盘活,点土成金
这片粤北瑶乡正上演着
“边角地”长出“聚宝盆”的生动故事
丢荒的土地摇身变为高端酒店。
瑶安乡整理建设用地133.7亩声优配音,聚力打造“洛神谷”景区。
规划先行
一张蓝图统全局
瑶安的蝶变,始于规划设计的精准落笔。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,如何让每一寸地都“活”起来、产生最大效益?答案藏在科学规划绘就的蓝图中。
瑶安乡党委书记唐永强介绍,该乡邀请省级顶尖规划团队(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、天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),精准把脉镇域资源禀赋,统筹编制国土空间、产业发展及“洛神谷”旅游专项规划,划定生态红线,框定发展区块,优化农业、生态、城镇空间布局。
由此,瑶安乡融合瑶族非遗高台小长鼓舞、红色基因、生态康养等特色,匠心擘画“一带一心四区”空间格局:河滨水休闲带、核心旅游区、山地森林景观区、古驿寻踪徒步区、历史文化景观区、田园风光景观区。
该乡通过引进温德姆等高端酒店集群,建设四季流转的田园农业景观,串珠成链打造“民族风情+温泉度假+农耕体验”多元业态,力促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。
此外,该乡运用“无人机测绘+实地踏勘”,建立“一村一图一表”数据库,精准锁定沉睡资源。识别出低效闲置地块26宗2235.8亩,涵盖建设用地整理、农用地整理、风貌提升、产业导入四大类,为精准施治打下坚实数据基础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乡坚持“思路明”,拒绝“千村一面”,依据“一带一心四区”蓝图,对10个行政村“量体裁衣”,实施差异化、品质化发展策略——
洛阳村、大营村片区,整理建设用地133.7亩,聚力打造“洛神谷”核心景区引擎;田心村、瑶安村、新九村片区,整理闲置宅基地133.7亩,借力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,唤醒历史记忆,打造文化高地;四和村、碧梧村、清源村片区,整理农田810.3亩,描绘田园牧歌画卷,建设农事体验基地;天光山—九龙流域,实施生态护岸,构筑亲水休闲长廊,激活绿色水脉。
规划定乾坤,落笔万象新。如今,瑶安乡的空间格局已从杂乱无章蝶变为“一带一心四区”的清晰脉络,沉睡资源在精准数据中“苏醒”,各村发展路径在差异化定位中明晰,一张引领瑶安高质量发展的“导航图”已然绘就。
土地生金
三招盘活闲置资源
蓝图绘就,如何落地生“金”?
作为业务主管部门,连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瑶安乡的“秘诀”是打出化零为整、“腾笼换鸟”、筑巢引凤组合拳,让闲置低效土地焕发新生,转化为富民兴村的强劲动能。
“化零为整”连片流转,唤醒撂荒“沉睡农地”。该乡全方位摸查闲置土地,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,创新采用“反租倒包”模式,变“闲散资源”为“规模资产”。
如清源等七村联合成立连州市兴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盘活原国营南方机械厂闲置厂房,变身电商直播间、茶叶加工厂、农产品展销厅、烘干房、保鲜冷库等;流转12亩闲置农田发展草莓种植,百余亩闲置山林地种植山茶。
资源变股权,农民变股东。该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村民通过土地入股、劳务用工,实现“资源变资产、农民变股民”。如今,不仅村集体增收超60万元,也带动了280户农民增收20万元。
瑶安乡还通过“腾笼换鸟”整域建设,再造“活力镇区”。创新采用镇域整体EPC+O模式,引入钧明集团共建“洛神谷”项目;腾挪低效建设用地,唤醒老旧民房、废弃校区、生猪屠宰场、道路养护站、河道、古驿道、府前广场及周边闲置地共95亩。
项目建设期间,即带动镇区及周边50余间村民自建房全部出租,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,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,今年“五一”期间带动客流超8万人次。项目全面建成后,预计提供近千岗位,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,年创收8000万元。
通过一系列举措,民族特色商业街、高端汤泉酒店、精品酒店等旅游设施拔地而起,瑶安乡实现“镇区”向“景区”的华丽转身。
土地一“整”活,富民又兴村。连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认为,瑶安的土地整治,不仅整出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,更整出了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“双赢共振”。
以绿为基
释放生态高价值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作为省森林城镇,瑶安乡坐拥92.41%的森林覆盖率,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800个/cm3以上,“生态是我们最大的发展优势,因此我们在全域土地整治中,不仅要整地,更要‘整’生态,让好生态释放出高价值。”
以绿为基,瑶安乡培优生态康养产业:
——以林长制为抓手,推进“1+2+3+6”绿美建设行动(1条绿美长廊、2个示范公园、3条景观路、6个示范村),实施林分优化和森林抚育。
——见缝插绿,在镇区周围、道路两侧空地荒地种植有色观赏林木,打造生态廊道。今年已种植乡村绿化苗木1.7万棵,构筑四季有色、四季有花的彩色“森林海洋”。
——依托顶级生态本底(森林覆盖率92.41%,负氧离子>1800个/cm3),精耕细作高端森林康养项目,致力打造大湾区“森呼吸”首选地。
以水为脉,推进水域空间治理:
——实施生态修复工程,对长合水、带田水、保安河等进行综合治理,通过水资源保护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环境改善,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空间。
开展专项清漂行动清理河道约16公里,清理垃圾约4.5吨(相当于3000个家庭日垃圾量)。
——推行建管一体污水治理模式,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,健全运维机制,确保“设施完好、管理规范、水质达标”。目前该乡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个,48个自然村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或提升改造,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。
增绿添彩,清水护岸,瑶安乡的生态整治不仅筑牢了绿色屏障,更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,为打造大湾区高品质康养旅游目的地奠定了生态根基。
风貌蝶变
绘就“和美瑶汉”新画卷
全域土地整治的最终落脚点,是让乡村更宜居、更和美、更富有文化魅力。瑶安乡将整治成果与人居环境提升、文化传承深度融合,一笔一画勾勒出留住乡愁的振兴画卷。
巧用“边角地”,绣出“四小园”。结合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,该乡对拆除地、边角地、闲置地进行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,建成500余个“四小园”(小菜园、小果园、小花园、小公园),方寸之地尽显乡村韵味。
绿美瑶安乡。
“赤膊房”变身“民族画布”。瑶安乡创新实施“赤膊房美化行动”,将单调的墙面作为展示瑶族文化的画布,绘就绚丽民族风。
匠心打造“和美瑶汉”示范带。沿线风貌整治约21公里,统一门窗样式,增筑瑶族特色瓦顶与吊脚结构,嵌入长鼓舞图腾,淋漓尽致展现“黛瓦黄墙牛角檐”的瑶乡建筑美学。
政府补一点,群众出一点,家园美十分。该乡创新投入机制,采取 “三七”模式(农户30%,政府奖补70%) 和 “群众出料、政府包工”模式,有效推动形成“政府引领推进、群众积极参与”的良好局面。目前,示范带已完成农房风貌提升1530栋,改造面积近30万平方米,不仅提升了乡村的“颜值”与“气质”,更留住了独特的文化根脉与浓浓乡愁,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、民族风情浓郁的“和美瑶汉”新图景。
“边角料”里掘金,“沉睡地”上生花,瑶安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根“金手指”,点化了资源,激活了产业,扮靓了生态,留住了乡愁,更探索出一条山区民族乡镇以“土地重整”驱动“百千万工程”落地见效的路径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新答卷。
采写: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通讯员 曹丹丹
图片来源:连州市自然资源局 瑶安乡
编辑:林伟杰 声优配音
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